English

制造业复兴——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1999-10-0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美国经济迄今已连续增长8年多,成为战后第二个最长的扩张期。究其原因,除有利的国内外因素之外,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制造业的这种进步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为恢复竞争优势,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潮中对制造业进行彻底改造和改组的结果。

众所周知,美国经济在70—80年代的表现欠佳,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年平均只有1%左右,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明显下降。从1971年起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逆差,在1981—1986年间,逆差以平均34.1%的速度上升,许多制成品的国内外市场日益被日、欧等国所占领,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市场上的节节败退促使美国企业幡然猛醒,为扭转颓势采取了几个重大的战略步骤。第一是从80年代中起由汽车业带头引进日本的精益生产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第二,90年代初,美国经济走出衰退后,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全面改造;第三,与技术改造相结合,通过缩编,放权,再造工程,横向管理等对企业进行了大改组。结果是使制造业在10年中打了一个翻身仗。

美国制造业的复兴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拿钢铁业来说,在80年代初一个工人生产一吨钢要10小时,到90年代初只要5小时;1995年美国工人生产一吨钢是4.42小时,而日本、法国、德国、英国依次是4.49、4.61、4.69、4.71小时。在日本对手的竞争下美国钢铁业曾经连年亏损,1993年全行业仍亏损3.5亿美元,1994年扭亏为盈,获得利润10亿美元。

汽车业的表现也不逊色。在日美两国的拉力赛中,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美国,并占领美国国内汽车市场的25%以上。日本的本田车成为美国人最喜爱的款式。80年代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技术和管理改革,加上日元升值,扭转了颓势。1992年,三大公司除通用外都比日本对手提高了成本效益。生产一辆小轿车的直接成本在福特是5481美元,克莱斯勒是5841美元,而日本丰田是6216美元,本田是6216美元,日产是6782美元,马自达是6618美元。1994年是美国汽车业的转折点,产量和收入都超过了日本。

在微电子方面,80年代美国也从自己创新的领域败下阵来。美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上所占份额由1981年的53%,下降到1988年的43%,而同期日本则从34%上升到46%。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更惨,1983年,在前十名制造商中美国占了前7家,日本只占后3家,到1990年美国还剩下了一家。同时美国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也由74%下降到45%,而日本的市场份额则从20%上升到48%。美国企业经过自己奋斗加上政府的支持,终于在90年代初扭转了局面。1994年在全球1020亿美元的半导体市场上美国和日本各占有43%和40%。同时日本占领的是低档的记忆芯片,始终未能打入尖端的微处理器市场。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占有的市场从1990年的谷底上升到54%。而顶尖公司是美国的应用原料公司。

这三大行业的状况基本上反映了美国制造业总体的真实状况。就整个制造业来说,劳动生产率是提高了。在1975年到1985年间按人/时产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2.5%,从1985年到1995年这10年上升到2.8%,1990年到1995年这5年平均每年增长率更高达3.2%。

劳动生产率提高构成美国这次周期扩张的重要特点,即在低失业率条件下的低通货膨胀。据《商业周刊》今年5月3日的一篇评论中说:对此,多数联储官员已取得共识,认为这是对此次周期特点的唯一可能的解释。

美国制造业复兴同这次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系使人们对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了以下更为深刻的认识。

首先,不能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而轻视制造业。其次,要十分重视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但不能忘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重要性。制造业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部门,不能设想在发展高新技术时放弃传统制造业。或像美国早期的作法为利用廉价劳力简单地把它搬到国外。正确的途径是用高新技术武装它,提高它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国民经济全面繁荣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